海通国际-中印制冷剂行业报告:配额缩紧下的供需格局与市场机遇
制冷剂又称冷媒、冷媒、雪种,是一种在制冷系统中循环使用、完成制冷循环的工作介质。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汽化变成低温低压的蒸汽,后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成高温度高压力的蒸汽,排入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放热而冷凝成高压液体,再经节流阀节流降压后回到蒸发器,再次汽化吸热,以此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制冷剂的应用十分普遍,例如在空调使用的制冷剂占比高达78%,冰箱为16%,汽车中也占据了6%的份额。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制冷剂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显示,进入2025年,我国制冷剂生产端负荷较重。一种原因是配额削减政策使得二代产能加速收缩。根据《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配额核发表》,2025年我国HCFCs生产配额总量被严控在16.36万吨,内用生产配额总量与使用配额总量为8.60万吨,生产和使用量分别削减基线生产配额/内用生产配额相比2024年分别削减18%/28%;R141b生产配额/内用生产配额削减57%/68%、R142b生产配额/内用生产配额削减64%/79%。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选择逐步关停老旧产能,将资源向符合政策要求的产品和业务倾斜。
三代制冷剂虽生产配额总量保持基线值,但根据《基加利修正案》,我国应在2024年冻结削减氢氟碳(HFC)化合物的消费和生产,自2029年开始削减,到2045年后将氢氟碳化合物使用量削减至其基准值20%以内。配额冻结意味着三代制冷剂的产量被严格限制,市场上可流通的货源有限。整体看来,当前我国制冷剂行业处于二代制冷剂加速削减、三代制冷剂配额冻结、四代制冷剂专利保护期的特殊阶段,供给受到强约束。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检修计划和产能释放节奏也对市场供给产生重要影响。2025年上半年,R32部分装置进入检修期,导致市场供应量阶段性减少。例如,某大型R32生产企业在4-5月进行设备检修升级,期间产能下降30%左右,直接加剧了市场供需紧张局面。
二、需求端:下游空调为核心驱动力,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潜力不断释放
在供给端受限的同时,需求端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方面,下游产业如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的产量持续增加,不断拉动制冷剂需求。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冷链物流、数据中心冷却等对制冷剂的需求正在逐渐释放。
制冷剂大范围的应用到空调、冰箱、新能源汽车、冷链物流、数据中心等领域。其中空调是当前我国制冷剂需求市场上的核心驱动力。虽然2025年1-2月受春节假期以及部分企业为保障出口订单而调整生产安排的影响,内销排产被动减量;不过进入3月,随市场需求逐步回暖,排产开始稳步上升。2025年3-6月,我国家用空调排产总量分别为2476万台、2426.49万台、2430.95万台和2075万台,同比增速达13.54%、10.3%、14.7%和17%,排产量处于近年高位,对制冷剂的需求拉动明显。
除了空调行业,其他领域对制冷剂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汽车空调领域,随着国内汽车产销量的稳定增长和汽车空调普及率的不断的提高,对R134a的需求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部分车型采用新型制冷技术,但目前R134a仍是主流制冷剂,其市场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一定规模。此外售后维修市场同样是制冷剂需求的重要支撑,以R134a为例,售后需求占比高达80%,而当下庞大的汽车保有量(截至2024年底达到了3.53亿辆)为售后维修市场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需求。
此外,新兴领域如冷链物流、数据中心冷却等对制冷剂的需求正在逐渐释放。例如,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商务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冷链物流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对冷库制冷设备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进而带动了制冷剂的需求增长。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化的经济的基础设施,其规模逐步扩大(2020-2024年从1168亿元增长到了2773亿元),对高效、稳定的冷却系统需求迫切,也为制冷剂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虽然目前这些新兴领域的需求在整个制冷剂市场中占比比较小,但增长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未来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2025年以来,在上述市场供不应求下,我国制冷剂价格持续攀升,尤其是第三代主流制冷剂R32价格大大增长。截至2025年6月5日,第三代主流制冷剂R32国内均价突破5.1万元/吨,年内涨幅达19%,同比增长42%;行业毛利润高达3.5万元/吨,较去年同期增加超1万元/吨。其他主流制冷剂价格同样表现强劲,如R134a国内均价4.85万元/吨,年内涨幅14%,同比增长56%;R125国内均价4.55万元/吨,年内涨幅8%,同比增长14%;R410a国内均价4.85万元/吨,年内涨幅15%,同比增长31%。
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目前制冷剂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其中三代制冷剂是当前制冷剂市场主流产品,不过目前发达国家进入了淘汰初期,发展中国家进入淘汰的基准期。而第四代制冷剂——氢氟烯烃(HFOs),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有望凭借环境友好和能效提升逐步成为行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永和股份等氟化工龙头在研发和生产第四代制冷剂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巨化股份作为国内唯一拥有第一至第四代含氟制冷剂系列新产品的企业,其第四代含氟制冷剂(HFOs)品种及有效产能国内领先。目前公司运营两套主流HFOs生产装置,产能约8000吨/年;并计划通过“新建+技术改造”新增产能近5万吨。
三美股份于2024年9月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表示,公司拟投资15.7亿元,建设项目包括9万吨/年环氧氯丙烷(ECH)、1万吨/年四氟丙烯(HFO-1234yf)等产品。
永和股份也在2025年3月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表示,公司已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7.36亿元,募投项目为“包头永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其中在建产能包括4.3万吨/年第四代制冷剂。
不过,第四代制冷剂还处于商业化应用初级阶段,成为成熟大规模应用产品尚需较长时间周期。据分析,目前HFOs(第四代制冷剂)商业化面临的核心障碍大多数表现在成本、技术、市场接受度及产业链配套等方面。